网上党校
关于党性及党性修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从严治党的要求,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实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与理论勇气,深化对党性、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党性的科学的、完整的本质性内涵,探索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的内在规律,明确新的历史时期党性修养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一、关于政党的党性——组织层面的理解
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种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是由其内在特殊矛盾所决定,是使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出来的规定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源于由其质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不是他物,是由其自身特殊的质所决定。一事物如果丧失了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该事物就变成了其它事物。
政党作为一种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围绕国家政权展开活动的政治组织,也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也同样是质和量的统一。政党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规模的大小、成员的多少、历史的长短等都是政党的量的规定性。但是,真正决定一个政党性质的是其质的规定性,即其内在本质规定性,它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内在理由和根据。当今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同性质的政党,就是因为各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不同。而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就是其党性。党性是以其本质属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政党的本质属性来观察和判断政党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与相对稳定性。在政党的思想理论、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等构成要素中,标志着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的是其思想理论中包含的政治价值追求。组织构架和制度规范归根结底是由政治价值追求决定、为实现政治价值追求而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是政党的灵魂,贯穿于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决定着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面貌,决定着政党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也就是说,一个政党的政治作为和历史使命,一个政党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其党性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有精辟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载《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摘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3页)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段话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上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段话同时也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面貌,比如“两个先锋队”和“领导核心”的政治地位定位,“三个代表”的政治功能定位,“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定位,等等。在这段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和政治面貌的描述中,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这是党的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上的先进性根本来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下来的,具有深厚而科学的理论依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灵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渗透到党的事业的方方面面,规定了党的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政党,中国共产党也是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活动,这是政党的普遍性、一般性特点。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是把国家政权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把国家政权作为手段、通过运用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中国共产党与其它政党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二、关于党员的党性——个体层面的理解
政党是由党员构成,党员是政党的细胞。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都要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上,通过每个党员的努力去实现。正如细胞可以反映生命体整体的信息一样,政党的党性在党员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并通过党员个体得以实现。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在党员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就是党员的党性。我们常说的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就是针对党员个体的党性来说的。党员个体的党性,标志着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符合接近全党价值追求的程度,标志着党员个体行为取向符合党的奋斗目标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说,党员个体党性强弱与其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符合全党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程度成正相关,即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越符合政党整体的价值追求、党员个人的行为越符合政党整体的目标要求,党员的党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自然,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符合政党整体的价值追求、党员个人的行为符合政党整体的目标要求的程度,也就是党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党的理论和目标的程度,成为判断党员个体党性强弱的标准和尺度。党员个体的党性是政党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来源。全体党员个体的党性与政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正相关。党员个体的党性越强,全党形成的合力越大,越有利于政党政治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党党员个体党性对政党的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体党性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在党员个体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上的体现。党的政治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全体党员的党性强弱。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党员个体人生价值追求越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的个体行为取向越是符合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个体的党性越强。党性能使全党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相同的行为取向,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意志,使全体党员的行为取向集中和统一到党的目标上来,使全体党员智慧和力量的释放都集中和统一到党的目标上来。全体党员个体的党性越强,全党就越能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与合力。党员的党性越强,党内思想和行为越是统一,党内自我管理的成本越低,党内能量的自我损耗就越少,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越强。因此,全体党员的党性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党员的党性越强,越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员个体的党性与全党的纯洁性成正相关。党员个体党性体现的是政党质的规定性,因此,全体党员的党性越强,党内成员的同质性越高,党内的纯洁度越高。党性是党员身份的本质性标志,是党员形象的体现,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非党员的本质区别。一个共产党员之所以是共产党员,就是因为其有党性,党性是共产党员成为共产党员的内在理由和根据。党性强弱是判断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和尺度。凡是优秀的党员都具有较强的党性,凡是党内的腐化堕落分子都丧失了其应有的党性。全体党员的党性状况也体现出党的自身建设的成效。党的自身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党员个体身上,体现在党员个体党性的提高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建的实效,主要是看党的自身建设体现在党员个体党性提高方面的实效。党性不强的党员,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完全丧失党性的党员,是名存实亡的共产党员,是党内的变异分子。这些都是党内应该清理的对象。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广大党员个体的党性,另一方面清理掉党内党性不强以及完全丧失党性的分子。
三、关于党性修养——从组织层面内化到个体层面的过程
党员个体的党性往往不是自发产生,而是经过一定途径和手段,通过自觉、自愿的努力,由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人内在素质而产生。这种经过自觉自愿的努力把整个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体自身素质的过程,就是党性修养,具体来说,就是把党价值追求内化为党员个体的人生价值追求的过程,使党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接近和符合党的宗旨和目标要求的过程。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不仅形成党员对党的价值目标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而且还会培养党员对党组织的一种健康的情感,以及由情感积累所产生的党员对党的忠诚。忠诚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情感,它建立在对党的历史、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既体现了党员对党的理论的理性认识,又反映了党员对党的感性的认同感、归属感。党员在对党组织忠诚情感的支配下,会形成对党的党的名对誉与利益的自觉维护与捍卫,对党的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担当与忧患。
党员个体的党性来源于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和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概念,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修养原指通过自身内心的反省,培养一种完善的人格的过程和途径。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曾经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党性修养的实质是共产党员本质的自我完善和实现的过程,是成为合格共产党员并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的必由之路。
党性的外在表现就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作风的本质是党性问题。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代表形象。党性不仅体现党的形象与作风,同时还体现着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因此党性修养的功能归结起来有两个:内铸忠诚、外塑形象。
(作者:梁道刚,系广东省委党校党史与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