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苏北人民医院红包背后的故事 苏北人民医院红包背后的故事
日前,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蓝白故事》栏目,播出了记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生高尚医德医风的节目――《红包背后的故事》,节目中那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在市民中激起了不小的反响。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些故事,我们特别将这些故事选编出来以飨读者。
千里救援武警战士
第一个故事和全国人大代表民警陈先岩有关,在他的心中永远记着2002年8月15日这一天,那天晚上9点25分左右,当时他正在派出所值班。忽然电话铃响了,打来电话的是武警总队大丰大队的一个部队领导,电话那头的声音急促:“刘震梁出事了。”
刘震梁是陈先岩所在辖区——八大家社区的居民,2002年的2月,在陈先岩的支持和帮助之下,参军加入了武警部队。可是在半年之后,一次执行部队任务的过程中,他头部着地受了伤,生命垂危。陈先岩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即骑车前往刘家。
直到今天,回想起听到这个消息时候的情况,刘震梁的父亲还是十分后怕,他告诉记者:“我第一个反应就是魂不在身了。我当时就问,跌到哪里了?陈警长跟我讲,说跌的是头,我想完了,跌了头。这孩子没得救了。”当时刘震梁的父亲昏倒了,陈先岩立刻表示要为刘震梁找医生,于是在10点半左右,他拨打了苏北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武永康的电话,武主任听到情况,二话没说,就让他们过来,等陈先岩乘出租车到达武主任小区门口的时候,武主任已经拎着自己的洗换衣服站在了门口。
当一行人连夜赶到部队驻地大丰医院对,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多,武永康仔细做了检查分析,当机立断,立即手术。从凌晨4点开始做手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陈先岩和老刘一边焦急的等待手术结果,一边祈望奇迹出现。8月16日下午1点多钟,武主任终于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了出来,一宿没有睡觉的武主任带给了他们最激动的消息,手术成功了。
当时,当地消防大队的大队长拿了一个大的信封,里面塞了五千块钱悄悄地给武主任,但是武主任坚决不肯收,一分钱也不肯收!
手术后,武永康在大丰陪护了刘震梁3天,终于把刘震梁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刘震梁转院到了苏北人民医院,在武永康的精心治疗下,他终于站了起来。恢复健康的刘震梁今天拥有了爱情,刘家一家人又开始了憧憬新的未来。然而对于武主任,刘震梁的父亲觉得似乎欠着什么,老刘决定再送一次红包,老刘说:“转院回来了,我就在树林里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有几千块钱,他怎么也不肯要,全部撒在树林里。他说国武啊,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我们人活着还要处呢,你给我这个钱,我用了还过不过啦?我们还处不处啦?他说的话也有道理,人在世界上不是为了钱啊钱的,感情应该是第一。”
陈先岩告诉记者,他觉得像武主任这样的人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刘震梁的父亲表示,孩子结婚,谁也不请的话也要请武主任。
而武永康主任却说:“我觉得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朋友关系。我们的劳动得到了病人、得到了家属、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关系,他们一家真的从灵魂深处非常感激我们。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价值所在。”
针灸医师和前国务院副总理的真情
朋友关系是医患之间的最高境界,其实这样的事,在苏北人民医院一百年的历程中由来已久。在院史陈列室有着一块“苏北医院门诊部”的题字,这块题字见证了苏北人民医院一位针灸医师和前国务院副总理之间一段友情。
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因右臂举抬不方便而特地邀请苏北人民医院针灸名医朱复林进京,而享有“神针”美誉的朱复林,果然是“针到病除”,邓总理治好病痛,十分高兴,为了感谢朱复林,又是送半导体收音机,又是送手表,但都被朱复林一一谢绝,最终邓总理为“苏北人民医院门诊部”题字,用这种方式感谢朱复林医生。今天这幅题字,成了苏北医院医德医风代代相传的丰碑。
在诱惑前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
前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为苏北人民医院门诊部的亲笔题字,是医患之间朋友情深的见证。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红包已经成为一种说不清的社会现象的时候,苏北人民医院的医生们依然在诱惑面前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在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德之间作出自己的明确的选择。
退休后的老徐在家中安享老年,女儿女婿自主创业,生意红火是他的骄傲。今年四月,老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股骨严重骨折了,本就患有骨质疏松毛病的老徐很有可能再也站不起来,听到这个消息,老徐的女儿一下子就急了。当老徐准备手术的时候,他的女儿为主刀的医生和副手以及麻醉师、护士等人,都各准备了一份红包。老徐的女儿说:“对我来说,我父亲只有一个,我宁愿用金钱方式能够换来我父亲的健康,这也是我做女儿的一份孝心我只能有这个表达方式。”然而主刀的蒋百川主任却婉言拒绝了他们的这种做法。
对于蒋主任的拒绝,老徐的女儿感慨万千,她说她觉得很不安,“因为毕竟医务工作者也确实很不容易,我爸爸在医院住了二十几天,我在医院每天都进出很多次,我觉得医务工作者确实不简单。我觉得患者和医生之间,医务工作者之间应该是共同对付疾病的,我们是同一战线上的。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和理解,我觉得哪怕我不用金钱的方式我也要从其他方面,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他的谢意,最起码我们尊重他,要理解他。”手术后的老徐很快恢复了健康,他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里散步了,一同享受阳光。
蒋百川主任对记者说:“事实上我们医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红包对我们是有诱惑的,我们过去很多的医生也都收过红包,包括我,现在一方面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医院的教育,觉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医院本身医疗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我们收入比起以前有了提高,那么我们对这个诱惑的拒绝,那就更理直气壮。”
拒收红包成为风气
在苏北人民医院,医生们无法当面退还给病人的红包,就被送到病人在医院看病的帐户上,通过这种方法转还给病人。从苏北人民医院纪检部门统计每个月退还红包的金额和名单可以看出,在苏北医院拒收红包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医生,拒收红包在这儿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她做临床肿瘤医生已有十多年,可以很得心应手地拿出一个方案来,不考虑太多。但是如果拿了红包以后可能对自己的将来定方案定治疗,可能会带来一定压力,可能反而不如以前做的更好。他觉得,“医生不收红包,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应该做的事情。就跟行人要走人行道,遵守基本的纪律一样。现在的行风建设,总要有一个人先做起,我觉得我自己从前做起,先把自己要求好,社会的风气迟早会改变的。”
苏北人民医院从本院实际出发,抓制度落实,二抓思想引导。用百年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的科学管理,构筑成一条“拒收红包的坚强防线”。
苏北人民医院党委刁九国书记对记者说;“拒收别人送来的红包,在我们医院已经蔚然成风。很多医务人员都能自觉做到,当红包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首先是当面退,实在退不了的再把它退回病人的帐户。从去年的三月份到今年的九月份,我们已经有二百七十多人次退还了病人送来的红包,总金额达到十八万多元。客观地分析,为什么在我们医院能产生一个拒收别人红包的良好氛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就是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患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二点就是改革以后,我们医生的绩效工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在客观上也使红包失去了诱惑力;第三 点我们健全了监督的体系推行了“一书、一约、一表”的制度,这些客观上使我们的医疗服务始终处在一个监督之中。近年来,我们始终是紧紧抓住红包问题不放,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想通过红包问题,遏制红包问题来进一步地改善医患关系,为广大的病人,为广大的社会群众提供一个真诚的良好的服务。
(本文转引自2004年10月29日《扬州广播电视报》,本站对个别字作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