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新闻记者来院“角色体验”发出感叹 ——社会应该更多地了解医疗卫生 新闻记者来院“角色体验”发出感叹 ——社会应该更多地了解医疗卫生
最近几天,有几位特殊的医护人员活跃在苏北医院各病区。说他们特别,是因为无论到哪里,他们都会用纸笔和相机记录下什么。原来,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扬城各大媒体记者,专到医院来进行“角色体验”的。
记者们到了医院,为了有更深入的体验,穿上白大褂,当起实习生,分别到各个科室,对什么感兴趣可以跟着看,跟着就诊查房,看手术也行。连续多日,急诊、产科、产房、手足外科、神经外科、B超室、CT室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踪影。
体验结束后,记者们有话说了:在医院组织的座谈会上,记者们都表示,不来各科室实地采访,不到现场,对医院、对医生的认识就有欠缺。
《扬州日报》的丁云在B超、CT室蹲点了整整两个半天,她坦言做医院跑口记者这么多年,几乎从未采访过这些临床医技科室。都上午十点多钟了,预约号还有一百多个患者。她感慨工作人员不容易,眼睛一直在盯着电脑不停看片,要沟通、分析,还要应对形形色色的患者,真是吃不消,都在超负荷工作。她深情动容的说人家提到节假日是高兴,因为可以放松、陪家人了,而这里的工作人员提到节假日是心酸,因为医院的节假日意味着加班加点。若真没有点奉献精神,还真是干不了医务工作。
《扬州晚报》记者小王,在手足外科“见识”。当天下午就来了三例急诊转来的患者,急需做手术。这里的医生都是全天24小时值班。面对小王的惊讶,身边医生淡然告诉她,有次上台做断指再植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呢!小王还经“特批”进了手术室。目睹医生为一大拇指做断指再植手术,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操作,像在细致绣花。小王由衷感叹医生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细心、谨慎、敬业精神缺一不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还要不停地安抚女患者的情绪,其实医生心情和患者一样急,但在患者面前还要表现得镇定、从容。当天晚上回去后她就在扬州晚报发了一个整版,把下午的所见所闻感悟全写了出来,报道鲜活、生动。
扬州广播电台的小丁这次点名要求安排急诊,给她感受最深的是当今做一名护士,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全才。护士要掌握多项技能,包括专业技术,、沟通艺术、心理知识、外语等。那天急诊正巧遇到两名阿拉伯患者,通过护士的流利英语耐心沟通后,满意就诊而去。而同是广播电台的丹蕾对体验期间到三基办学习心肺复苏印象深刻,太不容易了,真应了那句古话——“看人挑担不吃力”,没想到上手后会这么累、这么难!30秒钟已经让她大汗淋漓,医护人员有时抢救病人要几个小时令她无法想象。她表示体验的过程中对医疗行业多了一份理解。特别是有时脑力、体力上的付出后还得面对一些患者家属的无理纠缠,这就更让医护工作增加了伟大与悲壮的色彩,要向医护人员致敬。
扬州电视台《天天健康》栏目的小陈,她刚开始感觉新鲜、好奇,可才呆了两个半天,就感叹护士工作辛苦、单调、枯燥,之前想过夜班急诊工作的忙,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忙,夜班急诊和白班门诊几乎没有区别。她感叹如对医务人员有什么看法,你就先看看急诊室的状况再来发表意见,看看医生护士是不是来回都是小跑,病人一个没处理完又来一个。
座谈会上有深度的沟通、采访,还有专题细节服务的研讨。部分病区的护士长代表也来参会,分别谈了各自科室在白杯赛期间推出的创新举措,例如ICU谈了他们为患者准备的床架干花、音乐播放器,手外科谈到了“爱心文件袋”及专利病员服,新生儿科谈了她们的临时妈妈、特制温奶槽等等,医护人员的爱心举措得到在场记者的啧啧称赞。座谈会结束时宣教处王红艳处长总结发言,她说今年白杯赛的主题是“细节感动患者,社会理解卫生”。媒体记者是百姓的“眼”,同样,你们的“声音”也代表着医务人员的心声,我们组织此次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媒体的深入体验,让社会了解医护人员的真实状态,以此架起医患互信、互谅、互爱的桥梁。通过媒体沟通社会,社会就会对医院,对医务人员有更客观的了解、更真切的理解和更友善地支持。(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