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医学影像科>> 科普知识 >>正文

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普知识

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5-11-20 16:51:46
字号:
+-14
浏览次数:

随着64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增强扫描亦日渐增多。该类检查能通过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不仅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定性诊断颇有帮助。碘对比剂血管外渗是指在增强扫描时因各种原因导致碘对比剂漏出至血管外周组织,组织间隙因渗透压梯度改变,使细胞内水分转移至组织间隙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病变程度与渗透量密切相关,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极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皮肤坏死、溃疡或间隔综合征。因此护理人员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可有效降低外渗并发症的发生。

1 穿刺前的护理 (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 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2.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必要时双人会诊评估。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碘对比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2.2 穿刺方法的改进:我们根据检查部位和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是软管,针尖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高压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45°角)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病人疼痛程度轻,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肝素帽,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2.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的移动而移动。

2.4降低血管外渗发生率方法:连接高压管道后注重“一看二摸三感觉四询问”。首先穿刺成功后,要确认套管针在血管内,方可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射前认真检查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排尽空气,旋紧套管针和连接管的螺纹接头,防止注药时压力过大,针头与连接管脱出。保持管道通畅,打开套管针小夹子。高压注射器放于合适位置,使管道连接留有余地,以防过度牵拉造成套管针及连接管脱出。其次上机床定好扫描体位,用高压注射器设定生理盐水20ml快速静脉试推,并将食指轻放在患者注射部位感觉液体在患者血管内向心性流动,观察至少5秒以上。询问患者感觉,如果患者穿刺部位无疼痛及肿胀,表明血管无损伤,才能进行正常扫描,如果患者局部疼痛或肿胀,立即停止注射拔针并更换穿刺部位,直至无外渗发生时才可进行增强造影检查。

2.5观察高压注射过程:扫描延迟时间内通过机房铅玻璃持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高压注射。

检查完毕应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保留套管针,每个患者均应在检查观察区留观30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检查观察区并嘱其回去后多喝水,加速碘对比剂排出体外,避免碘对比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由于套管针针头粗,拔针后应按压510分钟,无出血方可停止按压。

64CT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大是造成碘对比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尤其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化疗、老年血管硬化、肥胖、小儿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碘对比剂外渗的机率相对比较高,所以碘对比剂外渗的关键是预防。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需不断加强、提高医护技人员的责任心,做到早预防早处理,重视穿刺技术及高压注射器的操作技能培训,可使碘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为增强扫描的成功提供保障,减轻病人的痛苦,进而获得更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为临床提供合理准确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