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报道 > 正文

医院新闻

媒体报道

交汇点:武汉战场,这支扬州“ICU天团”挑起大梁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交汇点讯 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应对疫情,医院要配备重症医学专家才能更好抢救病人。在武汉现存确诊病例中,重症比例达到24%,在这场战疫中,救治重症患者成为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在扬州援鄂医疗队中,就有一支由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天团”,他们虽然分散在武汉各个战场,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阵地上展现着重症医学人的专业与敬业。

6.jpg

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

在生命边缘,他用ECMO技术帮患者闯关

3月5日,扬州首位支援湖北的医务工作者、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成为全省30名获此国家级表彰的医务工作者之一。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郑瑞强路途辗转8小时抵达武汉开始救治工作。来到武汉后,郑瑞强除了跟随专家组到武汉各个定点医院巡查并指导危重病人救治外,还要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承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月1日晚上23点,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内,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64岁女性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在气管插管等各种急救措施无效的情况下,郑瑞强决定,对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即ECMO。郑瑞强说,患者在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支持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80%-85%,俯卧位通气治疗中,低氧状态仍得不到有效改善。“这说明她的肺部病变非常严重,我们给国家重症医学专家组的领队做了汇报,决定上ECMO

准备好设备器械,穿上隔离衣、防护服,郑瑞强和另外6名ICU专业医护人员组成团队,进入隔离病房为患者进行VV-ECMO治疗(静脉到静脉的体外膜肺氧合)。“把病人的血液从股静脉引出,通过体外的膜进行氧合以后,再从颈内静脉把血回回去。”半个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终于维持在95%以上,氧合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生命体征也保持稳定。

“ECMO是非常手段,常规治疗不能纠正呼吸衰竭时,ECMO帮助病人赢得治疗时间。”3月6日郑瑞强告诉记者,目前他已使用ECMO技术救治16例新冠危重患者,但由于前期对新冠肺炎认识不足,ECMO介入较晚,病人病程被拖长,ECMO的使用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目前仅有4例患者撤机成功,3例仍在使用ECMO。

“我们也在反思,患者从ECMO获益的可能性有多大。”郑瑞强认为,对于重症患者来说,要找到支撑治疗的恰当时机,尽量将ECMO的介入“关口前移”。据他介绍,刚刚出炉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关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已经发生变化,方案对救治流程的临床指标进行细化,还增加了临床预警指标,比如呼吸频率加快,精神状况变化等。

郑瑞强说:“呼吸治疗是ICU医生的特长”,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重症医学研究和救治的重要方向。此外,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伤害不仅仅局限在肺部,还会造成其他脏器损害,这就需要ICU医生同时协调多器官进行治疗。

3.png

邵俊副主任医师(左)和袁良才护师(右)

“黄金搭档”同入战壕,并肩作战挽救生命

就在郑瑞强奔赴武汉5天后,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邵俊和护师袁良才受令启程,随第二批江苏援鄂医疗队踏上了支援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的征程。邵俊和袁良才是在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共事多年的“黄金搭档”,这次在武汉,他们又成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的默契配合,为很多患者争取了生命的延续。

2月3日 22时25分,江苏援鄂医疗队接到求助电话,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某病区31床的一名57岁女性患者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呼吸窘迫,吸氧后缺氧症状仍未缓解,亟需急救。此时,邵俊和袁良才刚刚忙碌一天,在驻地休整,接到任务,这对“黄金搭档”顾不得片刻休整,迅速领取防护物资赶往医院。

到病区后,他们发现31床患者气喘明显,而隔壁32床的一名74岁女性患者病情同样危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大流量吸氧情况下指脉氧仅仅在82%左右。邵俊和袁良才凭着平常工作时的默契,立即合作对这两名患者展开急救。

邵俊观察病情冷静决断,一条条医嘱脱口而出。袁良才根据医嘱,施展平时练就的技术,熟练操作各种仪器。两人首先加大两名患者吸氧流量,协助患者90度卧位,观察5分钟后,31床患者脉氧能逐渐上升,呼吸情况逐渐平稳,32床患者呼吸窘迫症状却仍未见好转。邵俊当机立断下了医嘱,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并调整参数。随后,患者呼吸脉氧逐步上升至90%以上,呼吸频率及心率也逐步开始稳定。

抢救成功!离开前,邵俊与值班医生商讨了用药调整计划,并嘱咐观察事项。袁良才则向两名患者介绍90度卧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加油、坚持,并向值班护士说明了高流量湿化仪护理要点。出舱时已是凌晨1点半。邵俊和袁良才贴身的工作服早已湿透,精疲力竭的两人彼此提醒不能受凉的同时,互相帮助对方安全脱去防护装备。在返回酒店的路上,袁良才问邵俊:“晚上防护措施没白天完备,还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不怕吗?”邵俊笑了笑说:“大家不都是一样嘛,这种时候,作为重症医学人,我们不上,谁上?”

4.png

吴晓燕副主任医师(左)、陈巧平护师(中)、胡媛媛护师(右)

“突击队”连施绝技,患者连连转危为安

2月13日,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晓燕、重症专科护士陈巧平、护师胡媛媛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扬州援武汉第一医院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成员,接管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

吴晓燕、陈巧平、胡媛媛三名女将,虽然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各有“绝活”。吴晓燕作为医生是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骨干,此次援汉期间,她总结经验,采用托珠单抗治疗重症患者的做法,在武汉第一医院获得推广,这一治疗办法后来也被列入了第七版治疗方案。陈巧平是一名重症专科护士,是扬州医疗队中公认的“技术流”,她因为患者成功“盲插”鼻肠管,被年轻的队友们封为“大神”。胡媛媛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年轻护士,有着满脑子的新想法,她在前方医院改进的吸痰装置,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

2月23日下午,武汉市第一医院28病区有位患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顽固性低氧血症,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情况下,指脉氧仍只有85%。患者呼吸极度困难,需要床边紧急行经口气管插管。按照常规操作,气管插管术一般在条件完备的监护病房中进行,在普通病房施行气管插管术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在27病区上班的陈巧平被急调至该患者床边,协助医生为患者行经口气管插管。一套流程操作下来,应对措施有条不紊,配合默契,操作顺利。插管后,该患者初步得到氧合改善,指脉氧上升至90%左右。

然而由于患者肺部病变重,下午4点半左右氧合情况再次恶化,需吸纯氧才能维持。应援而来的吴晓燕副主任医师下班后再次进舱。吴晓燕决定给患者行肺开放通气+俯卧位通气策略。因为医护人员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需要多人协助才能帮患者完成一个普通的翻身。赶来协助吴晓燕的陈巧平作为翻身总指挥,一声令下,现场七八个医护人员齐动手,一人负责固定头部及气管插管,一人负责其他导管,一人负责放置体位垫,其他人负责搬动,这才将病人稳稳当当地移动到了合适的体位,成功施行了俯卧位通气,使得患者氧合得到显著改善。

此时,已经忙得汗流浃背的吴晓燕顾不上休息一下,紧接着就与兄弟医院的同事们沟通呼吸机参数设置、镇静镇痛的要求,以及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5.jpg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集体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非典肆掠后的2004年,作为扬州和苏北地区危重症救治中心,该科不仅承担着严重创伤、心跳呼吸骤停、呼吸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诸多复杂疾病的救治,同时还时刻应对各种突发卫生应急事件。2013年甲流疫情、2014年昆山工厂爆炸事故、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每一次危难时刻都会有苏北重症人挺身而出。

在前方的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天团”其实不光这6名战士,扬州援武汉第一医院医疗队副队长、苏北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窦英茹,此前是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重症专科护士、苏北人民医院呼吸ICU护士长刘秀,此前也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员。而她们,同样也是扬州援鄂医疗队中的中流砥柱,起着领导团队、技术权威的作用。

逆行援鄂,哪有什么天生白衣天使,只是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在白求恩像前宣誓的那一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内心。

通讯员 曹超宇 

交汇点记者 张晨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科室

相关专家

姓  名:郑瑞强 主任医师 副院长

专  长:

致力于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20余年,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尤其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和集束治疗在ARDS发病机…

简  介:郑瑞强,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防疫先进个人、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