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院史
跨越时空的苏北记忆之(十一)—— 口述档案——第一台头颅CT的故事
口述档案,也称为“口述历史”或“口述资料”,是一种通过口头讲述传承并进行记录的新的历史记录形式。口述历史工作起步较早,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口述历史研究室”,之后新加坡、英国等国家也开始了口述档案的研究,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制作口述历史资料,以弥补传统档案的不足。我国口述档案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
近年来,随着档案记忆观、档案文化观、大档案观的出现,档案的属性愈来愈多元,口述档案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记录形式,对于弥补、丰富传统档案和社会记忆有着独特、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期,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院综合档案室联合宣传处开展了收集医院一些退休老同志的口述档案,以访谈的形式用现代电影的技术手段记录下他们的创业经历、经典故事以及人生感悟,反映出几代苏北人艰苦奋斗的历程......
匡云飞老院长为我们讲述医院历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由我院匡云飞老院长为我们讲述的“第一台头颅CT的故事”,一起回味一下那个年代的故事......
讲述者:匡云飞: 1928年5月23日出生,主任医师、副教授。1984-1988年任苏北人民医院院长职务。扬州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工会委员、青年联合会委员,扬州市科协副主席,扬州市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医管学会常委副主任,江苏省等级医院评审委员会常委,美国医院管理学会会员,纽约科学院会员。
1956年,匡云飞(第一排右四)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76-1978年,以匡云飞(第二排左一)为队长的江苏医疗团支援西藏
1986年,扬州医学院、扬州卫生局联合举办的医学英语提高班结业合影
匡云飞口述档案文字稿:
开放改革以后,这个CT是最重要的一个器械。北京已经有了4台,上海大概只有一台到两台。那么在江苏,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少的,这个(CT)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那个时候在我们医院,住一天床位费是2块钱,在产科生一个小孩子,从进院到出院,也就十多块钱。这个时候要去买价格这么高昂的机器是不可能的。
80年代医院病房
但是(对于)这个现象,我们放射科的医生非常着急。为什么着急呢?因为这个机器确实非常重要,比如,对脑瘤和脑血管意外,究竟是脑梗塞,还是脑溢血,没有办法鉴别。还有脑外伤,颅脑受伤以后,里面的血块在什么地方,是在额膜外还是额膜内,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就是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处理。这个往往是不一定准确的。所以放射科的医生很着急,因为影响了他们业务发展。
那个时候我做院长,我们也很着急,但是就是没有钱,就是没有钱。后来,放射科的医生告诉我们:听说上海华山医院有一台国产的CT在临床试验阶段,这个机器是上海医疗器械厂跟华山医院合作的。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放射科的医生很积极,出动了医院领导找市政府。市政府也很重视,通过市政府和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取得了联系,说能不能把这个机器让给我们,因为上海华山医院很富裕,已经引进了进口的机器,这个机器是可有可无的,能不能够让给我们。这个事情大概是因为江泽民总书记亲自过问的,表示支持这个议题。
1988年5月,医院首部头颅CT启用
那么我们得到了这个消息,得到了市委的支持,就去跟他们谈了。谈了以后他们表示可以考虑。但这个不是免费的,还是要花钱买的。要50万人民币,那个时候50万人民币还是相当可观的。后来,市政府就向我们贴息贷款,贷款以后我们就派了一批人去考察一下这个机器。机器的价格问题、机器的性能问题、机器的维修问题、机器以后的长期保养问题,还有机器的高度、宽度、尺寸,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由我跟他们华山医院放射科的主任两个人洽谈,这就是敲定了。敲定以后,第三步工作就要在医院里面找一个地方安置这个CT,那时医院的房子太紧张了,那么这个CT要放在让病人方便的地方,所以我们就在老的门诊, 就是邓子恢题词的那个门诊楼,在东南角上,这个房子本来是给小儿科用的,我们就把小儿科搬出来了,这个面积还不是太大的,经过我们改造以后,勉强可以做一个CT室。
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题词门诊楼
80年代医院全景
(下一步)要把机器从上海运到扬州,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高铁,要用卡车,而且卡车要开得很稳,开得很慢,防止它震动,因为这个机器已经经不起震动了,所以由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同志协助把这个机器装上卡车,并把它固定好。这一次是由王信山院长亲自押送的。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那么方便,要经过镇江,然后再摆渡过来,之后再运过来。大概一路上得到了公安局的支持,有车子在路边引导,有了公安局车子的引导,我们的车子就方便多了。(这个机器是)王院长和放射科的主任亲自去押送回来的,来了以后安装,安装以后测试,这些都由上海来做的。
所以这个CT装了以后,对我们神经内科作用很大,知道了脑血管里面是出血还是梗塞,因为这(两)个治疗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脑梗塞要溶血,像血栓的话要止血或开刀,所以有了这个以后,我们脑外伤 (我们扬州的脑外伤很多)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所以这个机器可以说在整个医院的发展历程中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对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业务上开放了一部分,这个机器我们得之不易。
1985年,号称中国南史(上海史玉泉教授,左二)北黄(王忠诚教授,右二)二位脑外科专家与解放军总医院脑科主任匡培根教授(左一)来院访问
这就是一台中国试制的CT,是由江泽民书记批准的,由华山医院让给我们的,那个时候真的是艰苦创业。
讲述者:苏北人民医院老院长 匡云飞
文字整理:宣传处实习生 翟成 综合档案室 王前
摄像、后期制作:宣传处实习生翟成、宣传处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