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室动态
社交恐惧症,与你的原生家庭有关
家庭教育中导致的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症状,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
在社交恐惧症中有一种症状叫“视线恐惧”,主要指在患者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致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兄弟姐妹情况都会对社交恐惧的发生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家庭教育类型分为好几种,专制型和惩罚型教育,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母亲,自己在工作中做事情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于是她们把这种对工作的态度迁移到孩子身上,苛求孩子也要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会遭到她们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从张先生身上我们更多地读到的是张先生母亲的一种焦虑,她把她自身的焦虑通过教育儿子的这个途径释放了,但在这期间,她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内心感受,使孩子成为了母亲情绪的垃圾桶。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
心理学表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于是把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强加给了孩子,这样过多的约束就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
另外,孩子的成长动力很大部分来自于孩子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中一些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经常不断的给他挫败,孩子最终就会内化别人对他的负面评价,也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笨的,无能的,渐渐地他的内心就会失去力量,变得很自卑,张先生的母亲经常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实际上是在逐渐弱化他的自信心。
在一个家庭里边,母亲过于强势,孩子会忽视和压抑自己内心的许多合理需求,来迎合和讨好母亲,努力做到母亲眼中所认为的“好孩子”。孩子会过度地去关注母亲的情绪,养成一种察颜观色的习惯,长大后就会形成对人际关系的过度敏感,如同上面的张先生一样。
当张先生的母亲发现这个孩子在成长中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时,采取的是批评,打骂这样单一简单负面的教育手段,其实我们看到妈妈是很爱孩子的,她很想替孩子成长,但是爱的表达方式值得探讨,我们说暴力只会制造暴力,如果张先生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也会无形当中去模仿母亲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他知道母亲以前就是那样教育他而把问题解决了的。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当前的人际关系模式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在有意或无意地重复早年生活中他和父母的关系模式。一般在母亲强势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往往会很尴尬,父亲人是在家里,但就是缺少他一个位置,父亲角色的缺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特别是对于男孩子来说,因为如果他不能够对父亲男人角色产生认同的话,长大后在和类似的权威人士打交道时就会出现认同上的困难。
家长关系模式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有时我们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其实“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关系模式长期不良互动的结果,所以作为家长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要有重视孩子心理上健康发展的意识。
二、家庭教育尽量向“民主型”发展,要明白“家庭塑造人”的道理,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孩子,允许和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有些东西不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家长不一定要支持,但要在圈定的范围内表示理解。
三、家长要觉察到什么东西是你自己内心所需要的,什么东西是孩子内心所需要的,这二者是否混淆?
四、家长要注意设定和孩子的“心理边界”,如果父母和孩子过于纠结,孩子的脚步就会和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会摔倒。
五、家长需要培养一种宽容和变通的性格,孩子是成长的,我们看孩子的眼光就不能一成不变,在教育方式上,尽量多鼓励孩子,这样孩子内心就会增长力量,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开朗自信。
六、帮孩子成长和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替孩子成长。
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爱”要先进去,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有事没事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所以说对待孩子是“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