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部分地区气温大幅骤降,苏北人民医院中医科结合“治未病”理论,为大家支招,适时养生防病。
苏北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陈维铭介绍,秋季在人体对应肺,而肺为娇脏,易受外来邪气的侵袭,故秋令外邪常常易损伤肺气,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气温变化大,尤其需要注意滋养肺脏。
气温高的情况下推荐:清燥润肺茶(桑叶9g,杭白菊9g,麦冬12g,北沙参15g,南沙参15g,芦根15g)。水煎代茶饮,用于燥热伤津者。
气温突降的情况下推荐:百合红枣汤(百合50g,红枣10枚)。将百合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加入红枣同煮,早、晚或睡前食用。有润肺化痰、益气健脾的功效。
入秋后,暑热渐消、秋风劲急、地气清肃,空气中水分减少,湿度降低,所以秋季突出的特点是“燥”,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皮肤、黏膜缺乏水分,易出现皲裂、鼻燥、唇干、口渴、咽痛、喉痒、声音嘶哑、皮肤干燥、便秘、小便少等现象,中医“治未病”防秋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燥者润之”,用饮食疗法抵御“燥气”,一般选用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如主食:小麦、荞麦、高粱米、黑豆、百合、银耳等;肉类:猪肉、鸭肉等;蔬菜:山药、白菜、扁豆、藕等;水果:梨、柿子、香蕉、橘子等甘润之品。
最后需要强调,人们不能拘泥于“春捂秋冻”,这句话的原意是秋天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所穿衣物也应该逐渐增加,以使身体慢慢适应冷空气的刺激。但面对气温急剧变化,人们需要适时增减衣物来应对,预防各种外感疾病,以及旧疾加重,特别是患有高血压、慢阻肺、胃肠道疾病等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